·广····

  • 您的位置 燃烧 >> 燃烧新疆 >> 情感故事 >> 失去该让我们学会拥有
  • 失去该让我们学会拥有

  • 作者:  来源:新疆晨报  日期:2009-5-21 17:48:53
  • 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随时可能失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所谓“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失去——由生到死——的过程。人生之路走得越长,失去越是司空见惯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难以保持轻松与平和。但,这就是生命的事实。
        失去,常常也给我们带来新的学习。往往,是死教会我们如何生,是失去让我们真正学会拥有。5·12大地震过去一周年,希望对生命、对人生丧失的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
    □调查数据
    42%的人最怕亲人去世
        汶川大地震过后一年,《心理月刊》首次在网上做了关于死亡的调查,共有2880人参加。经历过巨大悲痛的国人,仍有半数的调查者承认他们很少想到死亡,这表明在日常生活中,死亡并没有带来挥之不去的阴影。但是,疾病和亲人的故去是最能引发我们死亡焦虑的两件事——两个数据不谋而合——都是42%,在所有调查子项中最高。
        40%的人说,关于死亡,最让自己害怕的是离开亲人。这说明,我们还没有真正去思考关于自身的死亡问题。
    □特别对话
    接受是相当有力的事
        记者:为什么经历了汶川地震这么重大的事件,人们依然觉得死亡是一件离自己很远的事情?
        宗萨钦哲仁波切 (以下简称宗):我们故意让自己远离很多事实和真相。但如果你学习去接受一个事实,这是相当有力的事。我必须接受,如果我能活到90岁或100岁,我一半的日子已经逝去了。这可能能把我从虚假的希望与期待中解救出来,使我更友善,让我的生活更简单、更快乐。
        记者:在调查中,有接近半数的人都希望死亡是突然到来的。但如果我们平时都很少想到死亡,这种“突然”到底会带给我们什么?
        宗:这完全取决于个人。希望突然死亡的人们也许在想,如果人死如灯灭,之后没有体验,那么突然死亡会更好。但是,那些相信有意识的人也许会因为没有机会写遗嘱,做些祈祷或者和亲人说话就死去了,而感到更痛苦。
        记者:在经历了大地震之后,很容易让人产生强烈的无力感,我们如何消化、理解这些剧烈情绪,该用怎样的心态去面对未知的日子?
        宗:我们必须从已经发生的事情当中学习,我再三这样讲,是因为现代社会里的所作所为与此恰恰相反。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是试图去忘记它,人们会让你以为,所有这一切永远都不会再发生:让我们来修筑更好的道路,更好的住房等。
        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可行的,不过,这一切无法从内心真正帮助我们。
    □死亡三解
    我们害怕什么
    怕生命、意识、记忆丧失,怕孤独
      我们都怕死。不怕死的,恐怕只有还不知道何为死的孩子。那么,我们害怕的到底是什么?
        别人的死亡,让我们意识到自己有一天也必然会死。哲学家斯宾诺莎说,所有的生物都希望自己能够留存下来,我们的内心也有这种根深蒂固的渴望,这使我们对死亡充满恐惧。
        死亡不仅使生命丧失,而且还包括我们独一无二的个人意识,记忆的丧失……母亲的抚摸如何神奇地止痛、自己孩子身上熟悉的气息、独坐山间看夕阳落下的寂静……自己的一切都将消失不见。
        还有一种情形让人害怕,那就是在痛苦中死去。如果可以选择,近一半的人希望自己 “突然迅速地死亡,根本让人意识不到”。
        存在主义治疗师欧文·亚龙认为,孤独感很大程度上强化了死亡的痛苦。人类对归属感的需求是一种强烈的基本需求,但死亡却是人生中最孤独的事……不仅与亲友永别,还使人与整个世界分离。
    我们都拒绝死亡
    潜意识认为自己是不会死的
        知道自己会死,并不意味着能永远对此保持清醒。就像弗洛伊德所说,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潜意识,认为自己是不会死的。
        人们常常不自觉地回避死亡,对死亡视而不见。我们太压抑死亡焦虑,太想驱赶它,但是这只会导致它以其他形式冒出来:我们感到焦虑,却不知道这是由于死亡造成的。“比如狂热的宗教信仰、痴迷于积累财富以及盲目追求名望等,因为这些都可以提供给人们所谓‘不朽’。”亚龙说:“种种否定死亡的态度都付出了代价,那就是,我们的内在生命被限制了,视线被模糊了,理性被磨灭了。最终,我们被自欺欺人所俘获。”因此,亚龙建议我们要全然地、毫不动摇地去直视死亡。
        正是死亡的冲击,让我们去观察自己的人生,什么是最重要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还拥有这人生时创造独特的人生。
    回击的方式只有——— 爱
    美德、善行超越我们自身存在
        思想家埃德加·莫兰认为,死亡带来的焦虑、气馁、悲伤和恐惧不可能消除,回击的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爱,不仅是对某一个人的爱,还要参与和分享。
        亚龙认为,善行与美德对他人的影响可以超越我们自身而存在。这种波动影响就是要把自己的某些特质像涟漪一样扩散出去,影响她/他的朋友、孩子、朋友的孩子……
        在心理分析学家看来,正是由于死亡的刺激,人们才想繁衍后代,因为通过孩子,我们可以超脱虚无,永远地活下去。死亡也促使艺术家努力创作,以使自己名留青史。作家海明威说:“谁也不能长生不老,但到必须同上帝进行最后的战斗时,如果你完成了一项伟大的事业,那就会使你永生。”
        文/据《心理月刊》制图/本报记者 陈峰
  •                              
                                            分享收藏到 新浪ViVi 365Key网摘 和讯网摘 Google书签 Windows Live Del.icio.us Yahoo书签 提交新发现,Dig it 添加到百度搜藏 Save to inu.cc 收藏此页到纯我网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新疆昌吉市北京南路168号(世纪花园) 新ICP备:05000483号 QQ-81055124 手机: 13039414517 呵呵~若有错误请告知…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