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首页  »  新疆歌手  »  马成翔
《马成翔》
 给本片打个分数:
10分
马成翔海报/剧照欣赏

分享给朋友看看,地址:

把专辑分享到:
马成翔剧情介绍
  简介内容

马成翔介绍:回族,中共党员。1953年4月出生于新疆哈密市,1971年参加工作。曾任专业文艺团体演奏员,首席小提琴手,乐队指挥,队长等。新疆歌舞团一级作曲,现任创作研究室主任。 大提琴以浑厚的旋律奏出乐曲的开端,在一个简洁的乐句之后,长笛象跳跃的浪花,带着明丽的阳光出现;乐句重复,转向背景,萨克斯强劲的演奏闯入,占据主调的位置;大提琴和小提琴重迭奏出的乐句与主旋律相配合,构成和弦;长笛继续扮演活泼爽利的角色;萨克斯的演奏表达着主题音乐。   主调旋律不断发展,有时萨克斯暂时隐没,弦乐重复主题音乐。瞬间,弦乐转入复调,长笛从背景上跳出,以亮丽的姿态重复主调。无论乐曲如何发展,主题如何重复,萨克斯始终以强劲的态势把持着乐曲的节奏,有时隐没,有时以低音出现,又迅速地跨向高音,坚定有力地牵制着弦乐和长笛的奏鸣,引导乐曲奔向高潮。象一泓湍急的激流,带着跳动的波浪,穿越荆棘丛林和荒野之地,奔向草木葱茏的生命之源。   我在聆听马成翔创作的乐曲《心灵》。它以深沉、浑厚的旋律叩击着我的心弦,让我领略着生命的意义。   作曲家透露他创作这首乐曲的初衷:一次,他到南疆体验生活,在一座小县城里,一个蓄着络腮胡须,身材伟岸,相貌威武的乞丐与他迎面走来,一只恶犬在乞丐身后狂吠追逐。乞丐高视阔步,把手中的长棍向左右两边挥舞,使恶犬不敢靠近。此情此景在作曲家眼前一闪而过,一首乐曲的灵感由此诞生。   一首独奏乐曲,只用几个乐句柯成和弦,以螺旋式上升的方式重复发展,不断展现崭新的景象,构成一首表达深刻主题的音乐。犹如短篇小说,写的虽是主人公—生中的几个或者一两个事件或场景,但它截取生活的横断面,展现的是整个社会或人的一生。优秀的独奏乐曲和优秀的短篇小说,都具有这种凝炼印高度概括的特征。   《心灵》无疑可以列入优秀乐舶的行列。它凝结了作曲家长期的生活积累和心理沉淀。   马成翔,新疆歌舞团—级作曲;回族,祖籍陕西。曾祖父参加陕西回民起义,战死于同清军的作战中。在张承志的纪实小说《心灵史》里,我们可以窥见存在子他先辈身上的顽强浴血的气性。他家在祖父一代迁居哈密,从事经商,外祖父是哈密陕西大寺的主持阿訇。经商的祖父辈看重文化,家中藏书颇丰,且教导子弟读书为上。   马成翔从小便诵读四书五经,而《古兰经》又是这个家族中的必修课目。马成翔幼年时便受到汉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双重熏陶。哈密在新疆是汉文化根基较深的地方,同时也是维吾尔和哈萨克民族长期生活的地方。在这片绿洲上,双荫密蔽的葡萄架下流动着婉转悠扬的木卡姆音乐;典雅的秦腔音乐和高吭的唱腔从闹市区的剧场里传出,晌彻云霄;而粗犷嘹亮的哈萨克音乐越过天山峰巅叩击击着绿洲的门扉。   马成翔自幼受到色彩斑斓的多民族音乐的濡染,立志跻身于音乐的殿堂。他在评剧团当过演奏员,并开始学习作曲;在哈密文工团当过乐手,继续钻研作曲;后又获得发掘整理哈密木卡姆的机会,为他通晓和研究哈密木卡姆创造了条件。   1988年他进入上海音乐学院深造,在这个国内最高音乐学府之一的学院,他接受了正规的音乐教育,熟悉了世界级音乐大师们的作品,魂游了瑰丽堂皇的世界音乐殿堂。这就把一个受到民族民间音乐熏陶的年轻艺人推向了宽阔坦荡的音乐大道,使他成长为一名成熟的作曲家。

今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的一次朋友的聚会上,记者见到自治区著名作曲家、新疆歌舞团一级作曲马成翔。虽然岁月的年轮在他脸上留下了印记,但是他始终以一个音乐家的神态挥洒自如,一副深度的眼镜成为他在音乐道路上艰苦跋涉的见证。
    在朋友的簇拥中,他吟唱起维吾尔族著名的《十二木卡姆》。那深沉、豁达、充满浓郁民族气息的演唱,令在座朋友惊赞不已,一个回族音乐家居然把维吾尔语的《十二木卡姆》唱得如此动听十分难得。特别是当他唱起那首自己作曲、田文俊作词的歌曲《请你尝块哈密瓜》时,脸上浮现出当年那种创作激情。

    虽然没有伴奏,但在朋友的击掌合拍中,他把那种对新疆的无限热爱、对家乡父老的深情眷恋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们把他和他创作传唱不衰的歌曲紧紧连在了一起。

    不论是在奔驰的火车上,还是在舞台上,每当响起《请你尝块哈密瓜》这首优美的歌曲旋律时,马成翔总是显得格外激动,格外动情。许多人都以为这是音乐家为音乐而激动、而陶醉,但是人们哪里知道,他的心早已和优美的旋律一起飘回到魂千梦萦的故乡——哈密。这是他音乐之梦启蒙的地方,也是他产生音乐灵感和音乐发展的地方。

    饮酒品茗的间隙,记者与马成翔聊了起来。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在哈密商人家庭的马成翔,没有继承父亲商人秉性,却因家中藏书很多,很小的时候就熟读了《水浒》《三国演义》等中外古典名著,背诵了几百首唐诗、宋词,为他今后进行音乐创作打下了较好的文学功底。他说:“我家住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每天都被维吾尔族唢呐、纳格拉鼓等少数民族乐器包围着,对少数民族音乐有着强烈的触动,我想我要能演奏这些乐器该多好呀。”上中学时,恰逢“文化大革命”,他没有像其他学生一样虚度光阴,而是一门心思地学起了小提琴。凭借着他的聪慧和好学的劲头,没几年工夫,小提琴等几种乐器他已运用自如。凭借这一技之长,他先后在评剧团、文工团和新疆歌舞团施展拳脚。

    马成翔的音乐成长之路,得益于赵龙韬先生和吴继先生两位恩师。两位博学多才的老艺人一个严格训练他的音乐感觉,为音乐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一个教他五线谱和指挥。更重要的是“先做好人,再做好艺人”,马成翔一生都用这两个前辈的教诲磨砺心智。难怪他总是帮贫济困、有求必应。哈密市几乎家家户户都认识他,马成翔的大量音乐作品,几乎都是在老乡家的炕头上诞生的,包括那首久唱不衰的《请你尝块哈密瓜》。

    多年来,凭借他对音乐的真情和热爱,他创作的音乐舞蹈作品《爱的旋律》、《不伦湖畔》参加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夏迪亚纳》、《心声》获得第二届新疆舞蹈比赛一等奖;大型民族音乐舞蹈《天山彩虹》获得文化部“文华音乐创作奖”等;今年9月在自治区双拥晚会上担任音乐主创和音乐总监;在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中,我区《洒满阳光的天山》和他的音乐创作又获得了一等奖,他的各种音乐获奖证书达到50多本,他创作的歌曲、舞蹈音乐、器乐作品达到1000多首(部)。

    马成翔的音乐和生活经历使他明白一个真理:“真正的音乐在民间,只有老百姓认可的音乐才有生命力。”他说:“写老百姓喜欢听、喜欢唱的音乐是我毕生的追求。”

 在新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百花园中,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一朵璀璨夺目的奇葩,引来世人对其的格外注目。经过千百年来历史的筛选、整合及不断地推陈出新,木卡姆艺术在新疆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散放着它永不衰竭的浓郁清香,显示它应有的历史地位。

  在新疆南部的喀什、莎车、和田等地,流传着《十二木卡姆》大曲;在南疆的塔里木河及叶尔羌河流域,流传着《多郎木卡姆》;在东疆哈密、吐鲁番等地流传着《哈密木卡姆》和《吐鲁番木卡姆》;在北疆伊犁等地的维吾尔居住区,流传着《伊犁木卡姆》、《伊犁民歌十二套曲》和《伊犁十二凄吹打牛》等。

  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是维吾尔人民智慧的结晶,记录着其民族发展的历史轨迹,是一部从音乐、舞蹈、文学、哲学、宗教信仰等方面综合体现其历史和民族精神的百科全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蛆成部分。

  解放前的新疆,由于反动统治阶级的政治压迫、种族歧视及恶劣自然环境下生产力的权度不发展,新疆各族人民生活极度贫田,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已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流传于南北疆各地的木卡姆,都只有个别年迈的民间艺人,可演唱其全都。例如流传新疆各地的《十二木卡姆》大曲,仅有莎车县民间老艺人吐尔地阿洪一人可基本演唱其全部曲目。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高度重视新疆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和发展。在解放大军进疆的同时,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就派出了雷刚、勉行、刘烽、韩维琴、姚玲等老一辈革命艺术家组成的采风工作队,随中国人民解放军往南、北疆各地、深入了解新疆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民间音乐的流传、分布情况,采集、记录、整理了一大批民歌及民间乐曲,其中包含了一部分木卡姆音乐片断。

  这些由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音乐工作委员会编纂的成果的一部分汇集在《新疆民歌》一书,1950年10月在西安出版,面向全国发行。

  1950年,为更有效地抢救、保护维吾尔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大曲,党中央派出了中央音乐学院高林生、万桐书同志等专家来疆,专门从事《十二木卡姆》的抢救工作。在新疆党委、文化厅的领导下,拨出专项资金,购置专业设备,组织专门队伍在普遍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先后于1950年7月至1951年12月、1954年初至1955年年底,两次邀请莎车县民间艺人吐尔地阿洪等人,专程来乌鲁木齐,在其长子吾守尔阿洪的伴奏下,对他演唱的《十二木卡姆》全部曲目进行录音。

  随后,由万桐书同志对《十二木卡姆》的音乐进行记谱,并组织专家对歌词进行整理和研究。经过十年的努力,《十二木卡姆》一书在1960年2月由北京音乐出版社、民族出版社联合出版,首次向世人展示了维吾尔古典音乐套曲《十二木卡姆》的独特艺术风采。

  随着《十二木卡姆》一书的出版,对于维吾尔木卡姆的抢救工作进一步展开。1962年

  以文化部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为主,协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中国音乐家协会新疆分会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文化局,组织各方面专家,对流传在伊犁地区的《伊犁木卡姆》、《伊犁民歌套曲》等进行了采访录音。

  1963年,由文化部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新疆人民广播电台、中共哈密地委宣传部等部门组成专门班子,对流传在哈密地区的《哈密木卡姆》进行了抢救性的录音。《哈密木卡姆》是维吾尔历史上比较古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虽然和南疆《十二木卡姆》没有直接的承传关系,但它“则是支撑《十二木卡姆》的古老躯干”(参见《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第36页,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它的每部木卡姆,又分为并列的两套大曲,共有24套。这时,已有5套失传,因而录制的十二部木卡姆,仅有19套大曲。由阿合帕夏、阿洪拜克、赛都拉·艾木都拉演唱,沙里铁木尔等人伴奏。

  “文革”十年,由于动乱,维吾尔木卡姆的抢救、录音、记录、整理、研究等工作不得不中断。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会全以后,经过拨乱反正,在中央、自治区各级领导的关怀重视下,对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的抢救、保护和弘扬工作又全面展开并跨入一个新的阶段。   

  1978年,在新疆歌剧团建制内专设了“木卡姆研究组”,从全疆各地抽调专家,拨出专款,购置设备,恢复了对《十二木卡姆》歌词曲谱的整理工作。在此基础上,选用木卡姆中有关维吾尔古典传说《艾里甫与赛乃姆》的篇章,由新疆歌剧团推出了大型维吾尔歌剧《艾里甫与赛乃姆》。歌剧上演后,在社会上引起巨大的反响,得到各族人民的热烈欢迎。之后,天山电影制片厂又推出了同名电影,发行到全国。

  1978年12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由文化部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纂的《新疆

  伊犁维吾尔民歌》套曲,系根据1962年的录音整理,由阿不都维里主唱,阿不拉汗、阿麦提汗、左尔顿、玉山江等人伴奏,由简其华记录、整理。

  1982年,在自·治区党政领导的直接关怀下,文化厅成立了专门的“木卡姆研究室”(1985年并入新成立的新疆艺术研究所),进一步展开对木卡姆艺术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

  1986年,由“木卡姆研究室”与新疆歌舞团等单位合作,推出了大型乐舞《切比亚特木卡姆》,晋京演出获得成功。1988年赴香港等地演出,获得巨大的反响。

  1987年,新疆民族乐团推出了大型民族音乐《潘吉尕木卡姆》。乐曲在买提肉孜·吐尔逊记谱的基础上,又有多位音乐家为其重新编曲配器,演出获得成功。

  1988年,新疆歌舞团在上级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乌扎勒木卡姆》整理研究的基础上,推出了大型木卡姆歌舞晚会《木卡姆家乡的春天》。晚会由著名舞蹈编导莎拉买提·阿里木和买买提·达吾提执导。所用音乐在买提肉孜·吐尔逊记谱的基础上,由新疆著名作曲家努斯勒提·瓦吉丁重新编曲、配器。这台晚会是对维吾木卡姆艺术推陈出新的一次成功的实践。演出获得各级领导、专家及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

  1989年,经自治区党委批准,成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二木卡姆研究学会”,并由当时的自治区主席铁木尔·达瓦买提亲任会长。同时成立了文化厅直属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新疆木卡姆艺术团”,使木卡姆艺术的传承、研究、表演、发展有了组织和队伍、物资上的保障。

  从1992年起,新疆音像出版社陆续出版了由新疆木卡姆艺术团演唱、演奏的《十二木卡姆》全部录音,共24盒磁带。

  1992年,作曲家努斯勒提·瓦吉丁依据《纳瓦木卡姆》的主题素材,创作了交响乐《木卡姆主题序曲》,作品由新疆爱乐乐团排演获得成功,在木卡姆艺术与西洋交响乐形式的结合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该作品荣获当年由文化部主办的“第八届全国音乐作品”比赛大奖。

  1993年12月,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二木卡姆研究学会和自治区文化厅联合编辑的新版《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全书共分12册,由买提肉孜·吐尔逊记谱,买买提力·祖农和马买尔·伊明整理歌词。

  1994年8月,维吾尔古典音乐《哈密木卡姆》一书及配套磁带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该成果是在中共哈密地委的领导下,  由哈密地委宣传部、自治区文联、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哈密地区文教处等单位组织下于1975年和1982年两次对《哈密木卡姆》进行了抢救性的录音,并经二十年的努力,在1982年录音的基础上,参考1963年及1975年的录音素材,记录整理出版的。张国权、马成翔、依沙克·索巴等任记谱,阿不列孜·司马义和哈德尔·阿不力孜任歌词记录整理。

  在中共喀什地委及麦盖提县委的领导下,在新疆音像出版社的协助下,从1986年9月开始,对《维吾尔多郎木卡姆》进行新的抢救录制工作。经过多次采录、整理和研究,于1996年8月,由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出版了《维吾尔多郎木卡姆》一书及配套磁带。沙吾提·阿吾提主唱,麦盖提县多郎歌舞团集体伴唱及伴奏,穆塔力甫·依不拉音记录。维吾尔多郎木卡姆》原有12部,可出版时只有9部,其余三部已失传了。

  在吐鲁番地区及鄯善县和新疆艺术研究所的合作努力下,从1991年起,对流传在吐鲁番、鄯善等地的《吐鲁番木卡姆》进行了系统地搜集、整理、录音、记谱及研究工作。在专家与民间艺人的共同努力下,于1999年8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了《吐鲁番木卡姆》一书。此书由文化部民族民间文化发展中心、吐鲁番地区文体局和鄯善县文体局合编。

  鄯善县民间艺人谢日甫·沙吾提、阿吾提·肉孜买提、吐尔逊·司马义、艾则孜尼亚孜、阿不力肯木、霍加尼亚孜等人演唱、演奏。王秉琏、阎建国、吾甫尔·艾合买提、王为民、安永魁、阿不来提·阿不都热合曼、克然木·赛提尼亚孜等人记谱,艾合买提·玉赛音和克然木、赛提尼亚孜记录整理歌词。

  1997年2月,由国家拨款资助,由全国人大铁木尔·达瓦买提副委员长任总编,买提肉孜,吐尔逊任记谱,买买提·赛莱阿吉、哈米提·铁木尔、斯拉菲尔、玉素甫、阿布都克里木·霍加、热合曼·马木提等人任歌词记录、整理,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整理,出版了《新疆十二木卡姆》第三版,全书十三册,分别用维吾尔、汉、英、拉,4种文字出版。

  新版的《新疆十二木卡姆》,吸取了前两版及各地方木卡姆出版编辑中有益的经验,弥补了前两版的不足之处。其记录、采编人员,多次深入南北疆调查,基本补足了原吐尔地阿洪演唱版中《伊拉克》、《艾介姆》、《巴雅特》、《斯尕》四套木卡姆中的缺失部分。并挖掘、整理出了《阿比倩希曼与依希热恩格兹木卡姆》,共53种曲调及歌词。新版木卡姆一书装祯精致,印刷讲究,更趋完美。

  为了更系统地继承和发展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新疆艺术学院从1996年起增设“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专业。近年来,已培养了两批木卡姆艺术的演唱、演奏和研究人才。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从1998年起设立了“木卡姆艺术研究中心”以培养专门人才和加强国际、国内木卡姆艺术研究成果的交流。

  在文化部艺术研究院及新疆社科院的大力支持下,由新疆艺术研究所和文化部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立项的《多郎木卡姆生态与形态的研究》课题,于1998年启动。在中央及自治区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拨出专项奖金,协调了中央及新疆各方面专家周吉、韩定强、樊祖荫、常树蓬、亚生、李季莲、马成翔、刘克等人,进行了近两个月的田野调查,运用数字录音、数字摄像、摄影等现代技术,采访了南疆塔里木河、叶尔羌河流域的阿瓦提县、巴楚县、麦盖提县及莎车县的广大地区。

  采录了《多郎木卡姆》的各种流传版本。花费了两年时间,对其进行记录,整理。并从其地域、民族、民俗、文学、音乐、舞蹈、乐器、音响等录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地研究,撰写论文20余万字。课题已通过了新疆社会科学院、文化部艺术研究院的论证,研究成果即将出版发行。

  2000年以来,在文化部和自治区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自治区文化厅、广播电视局、新疆艺术学院等单位共同组织,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支持下,运用新技术对《新疆十二木卡姆》进行了数字录音。演唱、演奏由新疆木卡姆艺术团和新疆艺术学院联合承担。

  此后,又组织各方面的专家进行了内、外景的摄像、剪辑,运用电视艺术全方位地展现了《新疆十二木卡姆》的风采。2002年12月,《新疆十二木卡姆》全套CD(24张和VCDl2张),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名义,由新疆音像出版社向国内外出版发行。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自治区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和文化行政部门领导下,在全区深入广泛地展开对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的艺术研究。各民族文艺理论工作者,从政治、经  济、哲学、历史、考古、文学、宗教、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等多个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  开展研究,撰写了大量的木卡姆学术研究论文。一批论文曾在北京、香港、新疆各地召开的木卡姆学术讨论会上宣读; 大批论文在国内外学术杂志  发表,把木卡姆艺术的研究推向一个新高潮,为中外人民了解新疆,了解木卡姆艺术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的保护、继承、弘扬和发展的经历中可以看出,各级领导和各民族的文艺工作者,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对待民族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弘扬,在五十多年的时间里,各民族干部和专业工作者,共同努力,克服一切困难,把一个濒临灭亡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艺术,抢救、保护并提高到一个日趋完美的境地,对于推动新疆各民族文艺事业共同繁荣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马成翔点评
评论加载中..
新ICP证10000077号 | 管理员信箱:81055124#q邮箱 | 版本:关于新疆音乐网 | 新疆音乐网版权声明

燃烧新疆音乐 ( xjyinyue.ranshao.com ).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免费共享,仅供交流学习之用www.ranshao.com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请勿转载,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